【前言】国内豆粕市场持续笼罩在高库存阴影之下。自七月以来,百万吨库存已成为常态,其背后不仅反映了进口大豆集中到港与油厂高压榨的供应压力,也凸显出下游需求疲软与采购策略转变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库存水平已成为影响豆粕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其变化节奏直接牵动着市场各方的神经。本文将从库存数据切入,深入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后市演变路径。
一、库存数据持续高企,压力有增无减
据Mysteel对国内主要油厂调查数据显示,截至上周国内豆粕库存再度攀升至105.33万吨,环比增加3.86万吨,增幅3.80%,延续了自7月18日当周以来持续位于百万吨以上的态势。尽管同比去年仍低29.71%,但绝对数量依然构成明显的供给压力。
从区域分布来看,各主要区域的库存压力存在明显差异。华东及广东地区库存压力最为突出,其中华东43.8万吨环比增加5万,广东豆粕库存12.9万吨环比增加2.5万吨;其他地区由于提货节奏相对稳定,库存压力稍缓。其核心原因在于供应端的刚性释放与需求端的主动收缩形成激烈碰撞。8月进口大豆集中到港为油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持续的高温天气则通过增加大豆热损风险,迫使油厂为避免经济损失而维持高开机率,共同推动了豆粕产量的高位运行。反观需求端,饲料企业物理库存充裕,提货节奏明显放缓,多以执行前期合同为主,新增采购意愿低迷。最终,源源不断的豆粕产出难以被下游有效消化,转化为库存持续积压,形成了典型的“供强需弱”格局。
二、隐性库存显性化,实际供应压力超预期
除统计范围内的油厂库存外,两类“隐性库存”正加剧市场压力:
在途库存持续流动:据了解华东地区持续每月向东北在内的各地发运豆粕船货,其中向东北发船近20万吨,另外山东部分油厂也存在往周边地区发船情况。这些在途库存虽未计入当期统计,但实质上是“移动的供应”,将不断补充销区库存,形成持续压力。下游库存高企:饲料企业物理库存普遍维持较高水平,处于历史同期高位。社会库存向下游转移导致渠道"蓄水池"功能减弱,饲料企业采购以刚需滚动补库为主油厂新单成交难度加大。
此外,港口及中间商库存虽因基差走弱而有所减少,但流通环节仍沉淀相当数量的库存,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三、库存高企的深层成因
自二季度以来,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量持续处于高位,月度压榨量均维持在千万吨级别,奠定了豆粕供应宽松的格局。在此背景下,豆粕库存已连续数周维持在百万吨以上(104.31→104.16→100.35→101.47→105.33万吨)。尽管前两周因部分油厂胀库主动降开机以及阶段性提货增加,令库存一度小幅回落,但高供应的压力并未根本缓解。最新数据显示,第35周油厂开机率预计回升至71.07%,周度大豆压榨量将升至约250万吨的高位。豆粕产出随之增加,而下游消化能力有限,导致本就高企的库存再度累积,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应压力。面对持续充足的供应和疲软的价格走势,下游采购心态更趋谨慎,普遍采取随用随采策略以规避库存风险,加剧了油厂端的库存压力,形成负向循环。。
四、高库存对市场的多重影响与机制扭曲
高库存使现货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目前主流区域基差报价在-100至-150元/吨区间,处于历史低位。即便外盘因其他因素上涨,国内现货受库存压制跟涨乏力,形成"外强内弱"的分化格局。库存压力迫使油厂调整生产计划,部分企业开始降低开机率以缓解库存压力。现货交易更多采用基差合同模式,一口价交易量减少。下游点价策略更趋谨慎,多在盘面低点进行点价操作。
五、未来库存演变路径推演与关键节点
8-9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为油厂生产提供充足原料。随着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加大有利于大豆储存,油厂因原料保管压力减轻而维持高开机率的意愿较强,预计将继续保持高压榨水平,豆粕供应压力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需要关注的是,中美贸易关系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可能对未来大豆采购节奏和供应格局带来变数,需保持密切关注。中美关税展期背景下,美国大豆仍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我国11月船期进口大豆采购仅1成,12月仅有零星采购,市场预期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进口大豆供应趋紧,豆粕产出量将跟随下滑,预计四季度国内豆粕将进入去库存阶段。
9月25日第九届粮油饲料产业大会即将在广州召开,会议聚焦豆粕、油脂油料、鱼粉水产、饲料养殖等板块,如有意向参会可联系管理员获取会议资料或联系罗炀静:021-26094278。